手机版
客服电话:18989998846
西藏康辉官网  >  相册  >  藏源山南-信仰朝佛
1/38
上一个
下一个

藏源山南-信仰朝佛

  山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毗邻,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地处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南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西藏自治区撤销山南地区和乃东县,设立地级山南市,政府驻地乃东区。 2013年,山南市生产总值完成生产总值86亿元,增长17.7%;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高位增长,预计财政收入7.9亿元,增长31%;预计税收14.7亿元,增长69.6%。 2014年,山南市总人口37万。截至2016年2月,山南市下辖1个市辖区、11个县。   错那县曲卓木乡所在地的沙棘王林,据说是旧时达赖喇嘛的御用沙棘林,沙棘林遮天蔽日,同周围光秃秃的地貌对比鲜明,每一棵沙棘树都有着上千年的生长历史。   曲松境内有多处土林景观,分布在曲松河谷、色吾村等地,是西藏除阿里扎达之外仅有的另一处土林地貌。曲松境内的土林地貌,常年风雨洗涤,化出千姿百态地貌奇观,场面宏大。   吾金古如拉康位于下洛村三组。宁玛派寺院,该拉康是藏传佛教中洛边仁布齐修行的地方。拉康内有个神奇的巨石,据说此石具有延年益寿和治疗疾病的功能。该拉康有莲花生佛像及宗喀巴石头佛像各一尊,并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朝圣者络绎不绝。   加日贡寺全称“埃东加日贡寺”,位于县城以南约23公里处的色吾村境内,该寺由噶当格西嘉俞瓦之徒喇嘛杰瓦日美巴修建。加日贡约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系拉加里地区第一座噶举派寺庙。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该寺改宗黄教格鲁派。由阿旺扎巴禅师、索朗桑布、曲杰瓦朗炯、拉尊嘉吾、曲杰强巴赫后来扎朗强巴曲觉、琼结洛桑凯尊、拉阿旺白桑陆续任过该寺堪布主持,早期有70多个格鲁派僧人。   扎西根培拉康,位于洛扎县洛扎镇次麦居委会境内,距县城20公里,海拔约3700多米,通公路,于2007年被洛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拉康于公元1479年嘎玛巴四世红帽系阿旺曲扎益西所建,此地阿旺曲扎益西活佛多年修行的同时打开了扎日巡礼这条朝佛的路线,该拉康内还保存着西藏四大绘画家之一门当派画家顿珠加措所画的唐卡等,有很多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扎西根培拉康东、西、南三面有海拔5000至6000米的雪山,在雪山下方有108种花草树木,据历史记载和有关专家的判断这些大部分是名贵药材。   白玉沟原始森林位于曲松县北部。白玉沟原始森林和雅鲁藏布江曲松段,南起贡布堆村,西连罗布沙镇,北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与桑日县相邻,东部与加查县接壤,离县城80公里,属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白玉沟是曲松县唯一的原始森林。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生存着很多野生动物,森林总面积33255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曲松段江面相对狭窄,水流湍急,沙洲突起,可以探险型的漂流。   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桑日县增期乡境内,从泽当向东行驶80公里即可到达。主要分布在贡德林、帮贡、达杰、梦琼等地。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河谷开阔,树林灌丛隐蔽条件很好,给西藏马鹿、白唇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动物保护区。该地的马鹿数量已达到5100多头,活动范围约5000平方公里。景区内还有西藏的名贵中草药虫草、贝母等。   桑顶寺距浪卡子县县城约5公里,羊卓雍措西南的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是西藏佛教香巴噶举派女活佛的驻锡寺。寺院前面是羊卓雍错圣湖,像供灯一样盘旋在寺院前面,四周被山岭所围绕,周围是碧玉般的草原。桑丁寺整个造型像布达拉宫,有红宫和白宫,是僧尼合住寺院。该寺由一世多吉帕姆·曲吉珍美修建于公元1440年,全名叫“白卡珠堆微底乃桑珠曲吉顶”,意即“吉祥空行聚集处—如意法台”。香巴噶举派的寺院目前仅存桑丁寺一处。   雅拉香布位于西藏山南乃东区,海拔6647米,其方圆几百里的冰川,是雅砻河的源头。雅拉香布藏语意为“上部守护之神”,在世界形成之九雪山中排列第二,仅次于神山之父沃德贡杰雪山。据敦煌古藏文记载,“雅拉香布乃吐蕃王国众山神中地位仅次于岗仁波钦神山”,因雅拉香布雪山位于藏人先民繁衍之发祥地之一的雅砻河谷,这里的藏人先民们依靠雅拉香布雪山的雪水修渠引水浇灌农田,使雅砻河谷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所以,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砻河流域的人们感激雅拉香布雪山的护佑之恩,将雅拉香布雪山崇奉为整个吐蕃统治区域内地位很高的神山。   普莫雍错位于浪卡子县,海拔5010米。位于羊卓雍错南面,喜马拉雅山北麓山前盆地内;盆地四周山地环抱;滨湖北部山体紧临湖岸,东、西主要为洪积-冲积平原,南面为冰水平原,地势开阔,丰水年份仍有湖水外泄。湖泊东西走向,长32.5千米,最大宽14.0千米,平均宽8.93千米,面积290.0平方千米,湖岸线长94.0千米,为藏南最高的大湖。湖中东北部有3个石质小岛,高度相差26.0~114.0米,面积分别为0.12、0.32和0.95平方千米。湖区属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湖滨水草较丰茂。湖水主要依赖降水和冰雪融水径流补给,较大的入湖河流6条,其中西岸入湖的加曲最大,冰雪融水径流较丰富。   朗赛林庄园又名“囊色林”,意为“财神之地”。朗赛林庄园位于扎朗县扎其乡朗赛林村,与桑耶寺隔雅鲁藏布江相望,紧靠泽贡公路3公里,距泽当镇25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朗赛林庄园原是扎朗县境内一个封建大贵族的领地,在扎西若丹庄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扎西若丹庄园建在今扎期拉巴村,主楼为四层,由疆·扎西若丹创建。随着封建庄园势力的壮大,扎西若丹庄园的规模已不是贵族的理想乐园。于是,又在扎西若丹庄园以北的开阔地方重建了一座主楼为七层的庄园,即朗赛林庄园。据考证该庄园兴建于帕竹王朝时期,十三世纪中叶,萨迦派在元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在西藏建立了十三万户,并统治西藏。帕竹万户在自己的辖区内施行一系列变革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利,扩大自己的势力。在多吉白担任帕竹万户长时期,建立了颇章冈、聪堆扎卡、乃东、尼木、哈洛冈、塘波且林麦、门卡尔扎西董、甲塘、加孜直古却丹林、且噶尔等许多庄园,其中,门卡尔扎西董庄园就是朗赛岭庄园民俗文化编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南因拥有众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   藏戏   藏戏: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日喀则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市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   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日子。“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根据农事的安排不同,过节的日期也各不相同,如拉萨从阳历八月一日开始,江孜、日喀则等地则在阳历七月中望果节   旬,节期三、五天不等。过了望果节便开始紧张的秋收秋种。“望果节”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据《笨教历算法》记载,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教教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笨教教义,让农民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收割前的一种活动。八世纪后期,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宁玛派的特点,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念咒来保佑丰收。十四世纪时,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动又更多地渗进了格鲁派的色彩。例如,在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象、背经文。现时的“望果”活动,已经成为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   门巴族婚礼:在西藏东南部,有一片叫做"门隅"的地方。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气候温和,树木葱笼,流泉飞瀑,江湖密布,终年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生活着门巴族。门巴族人迎亲时山南风光   ,男方不仅派出了专人,还要在迎亲途中三次摆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一一"三道迎接酒"。若"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则成功有望。新娘一行人到达新郎家入座后,酒女们立刻献酒,边敬酒边唱悠扬的萨玛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朗朗"便带新娘入室,帮助新娘把从娘家穿戴来的衣服首饰全部脱去,从内衣到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的一套东西。换衣可谓是干净彻底,大有使新娘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这一习俗是奇特而罕见的,十分耐人寻味。门巴族婚礼上的换衣习俗以及女家亲戚在婚礼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上父权与母权激烈斗争的史实。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这时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坐在一起,喝"东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人们唱起了《吉祥歌》。   藏族膳食特点: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长的时期,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着装习俗: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市的“对通”(短衣)也有此特点。至于工布地区的“古秀”,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腰、大襟类更简化了,这种服装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并在一起了。藏族服装穿直统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带和靴子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穿戴。各种样式的“罗松”(镶有珠的腰佩)系在腰带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尾饰。各种精美的“止穷”(类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带上。
0 3
登录